報表試讀
點擊畫面資訊,瞭解更多細節!
主動
被動
次級團體

學生社交狀況

王聰明

(清寒)

社交傾向 : 歡迎
次級團體 : A
ISSS : 0.575
社會影響 : 1.34
喜歡人數 : 10
被喜次數 : 9
互喜人數 : 9
拒絕人數 : 3
被拒次數 : 1
互拒人數 : 1
能幫助他的同學 : 陳宜靜
被動喜歡列表
2 號
陳宜靜
mono_like
很聰明
主動拒絕列表
被動拒絕列表
15 號
柯小夫
mono_dislike
mono_disliked
不聽話

次級團體明細

次級團體 A

( 領袖 : 葉大雄 )

成員數 : 8
種類 : 開放
內聚力 : 0.123
親和力 : 0.544
團員被喜 : 35
團員被拒 : 14
團內互喜 : 14
團內互拒 : 4
仰慕者 : 3
逃逸者 : 2
社交狀況明細圖:
點擊報表內任一人名,皆會出現該人名所屬之個人狀況明細圖,藉由這個畫面可以了解該生的社交傾向、次級團體編號、ISSS值、社會影響力、喜拒次數等個人資訊。 欲了解各項目詳細內容,請直接點擊上方範例。
內聚力與親和力:
內聚力: 團體內聚力通常為正值,最大為1,數值越大代表成員間的關係越密切,但相對的團體也較封閉。

親和力: 團體親和力的平均值為0,若數值為正,則數值越大,代表該團體對非成員越有吸引力;若數值為負,則數值越大,就代表該團體整體越受他人排斥,需要特別注意。
仰慕與逃逸者:
次集團體的逃逸者通常喜歡團體外成員的次數較多,逃逸者越多,則該團體的內聚力也越小,當要輔導親和力較低的負向團體,例如一個有霸凌傾向的小團體時,逃逸者通常會是輔導老師能優先輔導的對象,甚至以之為突破口,幫助整個次級團體。

仰慕者是指該團體外的學生喜歡團體內的成員,但並未構成互喜關係,通常位於次級團體的邊緣,被仰慕的對象可於該仰慕者的喜拒關係中找出。當仰慕者的社交傾向為被忽視時,輔導其與正向團體互動將會有助於其社交能力的培養,也能減緩其憂鬱情結;但若其仰慕的次級團體為一受大家排斥的負向團體時,老師就要多加注意,避免不良的影響。
團體開放性:
分為開放性與封閉性兩種情況,封閉性的次級團體是指所有該次級團體成員的喜歡對象皆是團體成員,其餘皆為開放性團體,因此封閉性團體的親和力指數通常較低。

當班級內的封閉團體太多,代表班級內派系林立,整體氣氛不夠融洽,甚至會因此產生衝突,老師可以藉由一些班級活動或是專業輔導的幫助來改善這個情況,例如以仰慕者或逃逸者為突破口。
次級團體圖:
以團體核心為中心,往外排列,距離越遠代表越遠離核心,方型代表男性、圓形代表女性,而中間的顏色代表其相對應的社交傾向,兩者之間的線段代表兩人的喜拒關係為互相喜歡。

老師可以藉由次級團體圖表看見團體整體的成員,也能看出團員間的喜拒狀況,甚至找出潛在的逃逸者,並以此為依據進行相關的輔導活動。
次級團體明細:
次級團體為互喜學生的集合,點擊學生報表中的次級團體團號,即可到達該次級團體明細頁面,會顯示該次級團體的性質、內聚力、團體核心、喜拒狀況、仰慕者以及逃逸者。通常一個班級不只有一個次級團體,有時甚至會有兩個較大的次級團體分庭抗禮,也會同時存在數個較小的次級團體。一個班級不過數十人,但彼此之間分分合合、明爭暗鬥的情況卻並不罕見。了解班級內次級團體的組合將能有效幫助老師進行班級經營,或是特殊輔導的加強,避免不必要的衝突或是不良的人格發展。
團體核心:
次級團體核心通常與團體內部成員的互喜關係較高,也是團體內的意見領袖。有時候團體核心會有不只一個,甚至在較小的次級團體中會出現全部人都是核心的情況,這代表該次級團體的內聚力較強,成員間彼此相依為命。 從團體核心開始進行輔導,通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會在圖表中特別標示出來。
團體喜拒次數:
團體內成員對於團體內或外成員的喜拒次數,大致上的概念與個人喜拒次數相同,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數值的內容也會反映在內聚力以及親和力兩個數值身上,因此僅供參考。
Student Guide
Student Guide Content
ISSS值:
ISSS值最高為1,最低為-1,主要在強調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反映的不只是受同儕歡迎的程度,還有互相喜歡且深交的朋友數。因此如果一個學生受很多人喜歡,也喜歡這些喜歡他的人,就會具有較高的ISSS值。
喜拒次數:
完整統計該生在問卷上所得到或作出的喜拒次數,其中以互喜、被拒次數為重點。互喜次數越低代表擁有的友誼越少,被拒次數越高代表其社交狀況的問題較嚴重,喜拒次數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量,主要以班級內的平均數為主,因此也須考慮到其他人的喜拒情況才能理解正確的資訊。
喜拒列表:
喜拒列表會列出學生在問卷上所填寫的答案,主動代表該生對其他學生的看法,通常會反映出該生的價值觀以及嚮往的特質;被動代表其他學生對該生的看法,反映出該生的優點或是尚待改善的缺點。
團號
yellow
座號
姓名
mono_like
理由
由左至右分別為該學生的次級團體團號、社交傾向的代表色、座號、姓名、兩人的社交關係、理由。
詳細的兩人社交關係圖如下:
mono_like
單向喜歡
mono_dislike
單向拒絕
mutual_like
互相喜歡
mutual_dislike
互相拒絕
like_you_but_you_dislike_me
矛盾關係
社會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是由學生的「被喜」、「被拒」次數加權後所得,社會影響力越高的學生代表其在班上的分量或影響力越大,這種影響力可能是正面(受歡迎)的,也可能是負面(被拒絕)的,也可能是受爭議的。例如該生請假或是出公差,突然不在教室時,班上氣氛會隨之改變,反之亦然。 社會影響力高的學生通常是班上的意見領袖,老師可以有效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以及人際網絡進行班級經營以及輔導教育,例如推行政策或是照顧同學等。
社交傾向
社交傾向是由美國學者Coie和Dodge(1988)發展的社會地位分類方法延伸出來的計算方式,主要利用公式找出學生在班級上的影響力,並與被拒絕次數加權計算,產生出結果。透過這套系統我們會將學生分為五種社交傾向,分別以不同的顏色作代表。
left 歡迎
明星傾向的學生通常具有受歡迎、友善等特質,但其實並不表示沒有社交上的困擾。例如委曲求全式的受歡迎,或是外表歡樂,內心卻孤獨的表演型人格,這些內心的掙扎,也亟需老師的注意與輔導。其互喜次數若是偏低,代表雖然具備好的社交技巧,但其實並不擁有真切的友誼,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left 拒絕
具有被拒絕傾向的學生通常是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也是需要輔導的對象,但其實這些明顯的問題,也相對容易得到重視以及輔導資源,而藉由社交測量的報表,將可以幫助老師將問題呈現的更清楚,並且從新的角度找到輔導的突破口,例如能幫助他的同學。
left 忽視
一般建議老師多將目光放在具有被忽視特質的學生身上,他們通常較為安靜、乖巧,但容易被同儕忽視的孩子,也容易被老師忽視,因為他們不太容易表達意見,也不太惹事,但若其內在需求長期被忽略,也許日後會鬧出心理疾病或危害社會等問題。建議老師可以在課堂活動上多給予其表現的機會,以建立自信與他人互動的機會。
left 爭議
受爭議的學生雖然在班級內是少數,但通常比受拒絕的學生更令老師頭痛,可能是欺善怕惡的領袖,也可能是具有旺盛正義感的領袖,也可能是人格不統整的前兆,這類學生問題不好處理,老師了解問題的原因後,可以施以同理心訓練,也可賦予照顧其他同學的責任,幫助其改善。
left 普通
社交能力普通的學生通常佔班級的多數,建議老師可以觀查喜拒理由,以及學生的狀況,輔導特質較活潑、外向的學生,加強他們的社交能力,將有提升班級整體和諧氣氛的效果。
可以幫助他的同學:
可以幫助他的同學通常是該學生所喜歡,或是不排斥的同學,較不易排斥他人,有較高的ISSS值。老師可以善用這個資訊進行輔導,或是座位的安排,可以有效降低班級內的衝突,並且降低輔導的難易度。